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簡評《觀猴有感·永春》

——王旭東——


該文作者永春先生,用唯物主義的方法觀察濟源猴群,得出了一些社會學方面的觀點。我在此想用有神論唯心主義的觀點對同一現象進行解讀。以對比兩種學說的異同。

先生開頭解釋了五次看猴的緣由——

在动物分类学上,猴子与人类同属灵长类动物,是动物界中与人类血亲比较相近的一个物种。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进化早期必然会呈现出与猴子等灵长类动物相似的某些行为特征。因此,观察猴群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早期人类社会的认识。通过多次观猴的启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愿请读者赐教。

就是要通過觀察猴群活動來類推人類早朝的狀態。這都是些一般的描述,是為正文做的準備。原文並未因此而得出結論,永春先生要研究是下麵的問題。但我看來前面這些鋪墊切有著豐富的含義。猴群是否本地原始作者未做交待,但猴群的壯大是和人類有關的,是了開發濟源旅遊業,開發出來的"看猴景觀"。我的意思是猴群是有使命的。而且有管理人員,原來是匡書明老人,老人去世之後由他兒子(應當算接班)繼續管理。

平均分配問題

作者通過觀察了瞭解,得出猴群不存在平均分配問題。這是要否認當前中國社會上 普遍公認為公平的一種價值觀。而且作者還用馬恩理論作支持。

我基本認同這個結論。我認為,濟源景區賦于猴群做景觀的使命,就得配套相關讓猴群生存的權利。得到食物就是【人賦猴權】。人配發食物的時候并未根據猴子的不同而分別飼養,在人眼裡,是猴子就應該得到食物,猴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差別是在猴群內部產生的。根據角色不同分配資源是社會的天然法則(自然法)。同時本人也對景區經營不善時,猴群的命運產生擔憂。

猴子社會會不會"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多給點飼料就知道了。這好像不太難去總結。但人類社會如何做到"倉稟實""衣食足"?用"物質第一,意識第二"能說通嗎?也許先生會說,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存規律。不過先生這樣說共產黨會不會答應,這 60 多年的建設成就到底有沒有黨的份。

關於母系社會

作者否認了母系社會的存在。認為猴群部落需面對其它猴群和自然,母猴由於自身條件是不能參與猴王競爭的。

我想先生想說明的是競爭上崗,和否定職位繼承。

我認為公猴當王,參與對外爭鬥,這是公猴的使命。而繁殖後代,延續猴群,這是母猴的使命。使命的不同,才使他們在猴群中扮演不同角色。角色不同,不等於地位的不同。養猴的老人去世了,不是他兒子還可以接班嗎?我認為至少職業是可以繼承的,父輩的人際關係、經驗、思想,對下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是無法否認的。職業繼承,不等於職位的繼承,職位還是要通過競爭來上崗的。

人與動物的關係

永春先生認為猴子也有思維、意識,所以認為猴子與人的區別是量的區別而不是質的區別。

人與動物的區別是理性。就是說人的靈魂是由理性來控制的。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但就是打不劉幫去。因為人類社會是靠智慧組織的。而猴群只能依靠暴力。你能讓猴王組織一支衛隊嗎?找一個衛兵也算的。

"可見,毛澤東同志講夾著尾巴做人,其寓意是多么深刻",

這話我真聽不懂,因為"夾著尾巴做人"這是一句俚語,根本無需冠以"毛澤東同志講"。看這樣的現象也無需去濟源,街上兩隻狗打架,敗了的那只夾著尾巴就溜走了。希望聽到永春先生更詳細的說明吧。

用猴群活動來驗證自己的思想,驗證自己設立的人類原始社會模型。我認為還是可以的。但從猴群的活動要得出人類社會的活動準則就沒必要了。人只可以追求神聖,無需學習朦朧野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