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货币:权力的具象化

——感谢 ChatCPT 的协助

我们每天都在用钱,却很少去想:钱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说,钱是交换的工具,是衡量价值的尺度,是储存财富的手段。这些都没错,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货币,其实是统治权力的具象化

为什么这么说?
想想看:谁来发行货币?谁规定什么是“合法的货币”?谁决定市场上钱多钱少?答案显而易见——是国家,是统治者。货币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是被设计出来、被管理、被控制的。这就意味着,货币本身就是统治者治理社会的一种工具

价格也是一样。我们习惯认为,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好像是“自然规律”。但实际上,价格也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

举些具体例子:

  • 公共交通:在北京、上海,地铁票价最低只要2元人民币,而在美国纽约,一张地铁票要2.9美元(折合人民币20多元),几乎是天价。为什么差这么多?因为中国政府选择大力补贴公共交通,把价格压低,让更多人愿意坐地铁。

  • 医疗服务:在中国普通医院挂号费可能只要几十元,但在美国,一次普通门诊没有保险可能要100美元以上。这背后不是单纯成本问题,而是两国医疗体系和政府角色的差异。

  • 能源价格:中国的电价和水价相对便宜,政府通过调控和补贴让基本生活成本可控;而在欧洲,一度电的价格可能是中国的两到三倍,甚至还征收“碳税”,用价格引导人们节约能源。

  • 教育: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全免,课本还由政府补贴,而在美国,即便是公立大学,学费也高得惊人。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社会流动的不同看法。

这些价格差异并不只是市场供需的结果,而是国家用货币和价格表达自己价值观的方式。统治者会用补贴、税收、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整价格,让它符合自己想要的社会形态。

想想看,如果一个国家想鼓励多生孩子,可能会补贴奶粉、学前教育、产检,让这些东西便宜到人人负担得起;如果想控制能源消耗,就会提高油价和电价,让大家少开车、多节约。价格背后,是统治者对社会的引导和对资源分配的意志。

所以,同样是一瓶矿泉水,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的价格差别,实际上就是统治者价值观的投影。价格不只是市场的数字,它是国家如何治理社会的一面镜子。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货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我们手里花的“钱”,它是一套社会秩序、一种治理术。用多少钱可以买到什么,背后是国家想要我们怎样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