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共產黨是執政黨;共產黨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這樣一些意識好像是無需變白的。這就是所謂"集體無意識"。把一些錯誤的觀念裝入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中,當然不能通過講解、變白、理性思考這樣的方法。只能通過"戈培爾"的方法——簡單重複。而要破除這種方法,這需要全民族懷疑、思考起來。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給意識形態下一個定義——
比如:共產黨是執政黨;共產黨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這樣一些意識好像是無需變白的。這就是所謂"集體無意識"。把一些錯誤的觀念裝入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中,當然不能通過講解、變白、理性思考這樣的方法。只能通過"戈培爾"的方法——簡單重複。而要破除這種方法,這需要全民族懷疑、思考起來。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反對“六四重回天安門”
汲取九八教訓,反對重回天安門
網上有人發起了"重回天安門"記念"六四"的活動。發起活動已有一段時間了,經過認真思考,本人現在正式表明自己在此活動上的態度。反對重回天安門。
反對之理由
"六四"是資源。應當成為推動民主進程的精神力量源泉。而不應該成為共產黨鎮壓民主運動,阻撓民主進程之藉口。
九八年的時候,中國各省蓬蓬勃勃地展開了"民主黨"籌辦活動。共產黨當局雖然沒有批准,但如果民主陣營以籌辦的名義運作的話,當局是無法找到大發作的藉口的。正是由於北京方面匆忙宣佈組黨,使共產黨找到了藉口。致使民主黨籌辦活動大面積受到鎮壓,轟轟烈烈的民主進程嚴重受挫。
今天在民主進程良好發展的時候,我們更加不能忘記教訓,重蹈覆轍。
形成公共焦點事件,是革命派一貫的手法。不光民主革命派如此,獨裁的革命黨共產黨也是如此。也許共產黨正期待著此事態的進一步發展,以期進行一場酣快淋漓鎮壓。然後開動宣傳機器,誇大聲勢。接著對期盼民主的普通民主進行一場心裡壓制。所以我認為網路名人應當公開表明在記念六四的活動中反對重回天安門。名人反對重回天安門,是無法成為當局彈壓藉口的。但同樣可以起到提起"六四"話題,引發討論的效果。所以"網路名人"應該公開靜態反對"重回天安門",從心裡上把民主革命派和普通民主訴求的民眾隔離開來,最大限度地保護民主進程,減小因此事件造成的衝擊程度。
共產黨內部矛盾之處置
重回天安門的活動,必然刺激共產黨,使其內部加強團結,形成一致對外的格局。取消或縮小此活動,有利於共產黨內部傾向民主的力量成長。有利於剝離共產黨普通黨員和極少數當權者的心裡認同。從分化共產黨的角度講,應當取消此次活動。
記念活動和形式可以進一步寬泛和擴展
"六四"是資源,記念"六四"活動應當張揚民主陣營的士氣,宣傳民主理念,清除馬列毒害,傳播普世價值為主線,對待"六四"的態度,可以鮮明的區分一個人是否願意公開表達嚮往民主的意願。是否願意公開自己要求民主的身份,是否願意參與到民主進程中來。應該和公民運動、同城運動相配合。不應該互相排斥。形式應當更加寬泛,標誌多樣化(比如,記念六四可以推出六十四種標誌或更多)。場所可以擴展到其他任何的公開場合,形成定期不定點的聚會機制。
當前民主進程之任務
當前民主進程之主要任務還是研討和傳播普世價值。清除馬列及其它唯物論在中國的毒害。推翻共產黨不等於建成了民主制度。百年前推翻封建王朝沒有,現在也面臨兩樣的問題。埃及等中東國家也用事實說明同樣的問題。所以,研討和傳播普世價值仍然是民主進程之任務。
海外民陣
海外民陣應當積極參與當地教會、社團、黨派的活動,從中學習民主之真諦。包括組織原則、分歧解決機制、決策機制等東方文明缺少的精華。把這此價值應用于民主進程中去,讓中國民眾真正認識、體會到普世價值的優點。而不是整天抓"共特"。一個人無論什麽身份,即使是"共特",也有嚮往民主、追求民主、參與到民主進程中的權利。只要他公開主張民主,他就是一個民主人士,不能用"共特"去打壓。如果一個人到了西方世界多年,仍然感受不到普世價值的好處,不去追求民主而堅持共產主義。並且用充分的理由說服了我們,那說明共產主義真的好,我們就應該和他一道去追求共產主義去。
對於《環球時報》此類報紙要保持充分的警惕,不能為其所煽動、挑拔。
手段問題
革命派和民主派的核心區別就是價值觀。革命派都會主張不擇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民主派會擇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是說,如果這種手段是邪惡的,即使能得到推翻共產黨的目的我們也不去使用。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人民日報》何以抓破自己的臉
- 顯示自己的權力。輿論工具還在我們手裡,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 測試社會壓力。我就這樣無恥了,你們不服又能怎麼樣。看看你們的反應。
- 轉移焦點。為《中國動盪比蘇聯還慘》找下的臺階。這篇文章引發俄國內的反彈,美國人是不是就比俄國人好說話呢?我們拭目以待。即便美國人不好說話,也可以再罵日本、印度、菲律賓、越南、韓國……,一圈下來公眾的視線也找不到焦點了。老手法,越用越熟練。
- 領了豐厚的"科研經費"、"課題經費",總得表示表示吧?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簡評《觀猴有感·永春》
在动物分类学上,猴子与人类同属灵长类动物,是动物界中与人类血亲比较相近的一个物种。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进化早期必然会呈现出与猴子等灵长类动物相似的某些行为特征。因此,观察猴群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早期人类社会的认识。通过多次观猴的启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愿请读者赐教。